台北藝術論壇:【藝術金融 ART&FINANCE】 2015-11-19
作品照片

展期:2015-10-31 - 2015-10-31
地點: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1號)

全球財富區域分配與全球富人嗜好投資配置:藝術品位居第二

  根據凱捷(Capgemini)與加拿大皇家銀行財富管理(RBC Wealth Management)合作的《2014年全球財富報告》指出,2013年全球富裕人士(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s, HNWIs, 指可投資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者)的人數增加近200萬人,成長15%,其中以北美和亞太市增速最快的區域。亞太地區的富裕人士人數增幅至17.3%,與北美地區(約433萬人)的差距縮小至僅10,000人。更進一步探討,2013年富裕人士長長主要來自四大市場 ─ 美國(約400萬人)、日本(約232萬人)、德國(約113萬人)和中國(約75萬人)總計佔全球富裕人士人數的59.9%。隨著全球富裕人士總財富增加近14%,在2013年達到$52.62兆美元,預計將在2016年達到$64.3兆美元,其中亞太地區將以9.8%的複合年成長率領先其他地區。當中,如《2013全球財富報告》曾預測的,亞太地區至2014年的富裕人士人數將居全球之冠,2015年的財富也將為全球最多的區域。

  隨著新富階級的誕生,重視財富增值甚於保值的程度更因市場而異。亞太區(除日本外)的富裕人士看重財富增值與國際投資(40.7%)甚於財富保值(31.1%),相較之下,世界其他地方的富裕人士看中保值(31.7%)甚於增值(27.7%)。這當中,中國有48.4%的富裕人士看重財富增值,居全球首位,印尼(44.1%)和新加坡(39.3%)。

 

藝術市場結構

  在Noah Horowitz 的《Art of the Deal: Contemporary Art in a Global Financial Market》一書中指出,自從19世紀出現了大量重要的美國收藏家及美術館,藝術市場已呈現國際化態勢;而後冷戰時期的世界秩序更對藝術市場結構產生重大影響,吸引新的藝術家、收藏家及藝術機構投入市場,其中在金磚四國經濟成長熱潮下,中國、印度及俄羅斯在2002年至2006年間的當代藝術作品拍賣價格分別翻漲了336%、684%及253%,與其實質國民所得的成長趨勢不謀而合。此不僅顯示價格及成交量的成長,亦促使當地出現許多高所得的富裕人士。2008年蘇富比發言人即表示5年前斥資逾50萬美元的藝術品收購者分屬於36個國家,2007年則來自58個國家。顯示藝術市場日趨全球化,而來自新興市場的收藏家及藝術機構對於未來藝術市場發展將扮演重要角色。

  此外,藝術博覽會亦是全球化的表徵。從已享譽盛名的瑞士 Art Basel、紐約 Armory Show、倫敦 Freize Art Fair、巴黎 FIAC、馬德里 ARCO,到近期成立的德國 Art Forum Berlin、法國 Paris Photo、義大利 ARTissima、以及中國 ShContemporary等,藝術博覽會顯然已成為畫廊向全球市場展示及販售當代藝術的重要媒介。

  就市場結構層面,藝術市場係由藝術品的創作者、購買者及銷售者組成,例如:藝術家、藝術經紀人、收藏家、藝術金融服務公司等。在藝術市場的組成份子當中,數量最多的就屬藝術家及收藏家,然而這兩者同時也難以被明確量化,例如有的藝術家是兼職或是業餘創作者,而多數人都曾收購一兩件藝術品。至於拍賣相關產業的數量則少得多,估計全球約5000家藝術品拍賣公司,其拍賣成交額合計占二分之一的全球藝術品交易額,其中蘇富比及佳士得兩家國際拍賣公司在2008年的拍賣成果就佔全球拍賣成交額的73%。此外,藝術市場周邊服務產業亦屬市場成員,例如律師、保險公司、藝術品運輸業者、室內設計顧問、藝術收藏顧問、銀行的私人財富管理部門,以及藝術金融服務公司等。當然政府、慈善機構及非營利組織等亦是與贊助、融資及展覽等活動關係密切的單位。

  根據歐洲藝術基金會最新公佈的《TEFAF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2014年全球藝術市場規模達510億歐元,較2007年市場衰退前的480億歐元增長了7%。報告指出,中國市場依舊是主導全球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市場占比僅次於處於首位的美國(33%),與英國(22%)持平。但相比中國,英美兩國在藝術品貿易上依舊佔據更為明顯的優勢。兩個國家在全球藝術品進口中佔據了62%的份額。2014 年也是一個高價頻出的年份。拍賣價格超過100萬歐元的拍品約1,530件(其中96件拍品的拍賣價格超過1,000萬歐元),相比2013年增長了17%。這些拍品的總價值占藝術品拍賣市場的48%,但交易量僅占0.5%。

 

藝術品金融化與資產化的趨勢

  近年來,國際上針對藝術與金融的相關討論方興未艾,隨著藝術經濟全球化、相關資訊的透明度和普及性增加,以及實質資產(hard assets,如藝術品、紅酒及其他珍品等)因金融風暴而成為新的投資焦點等因素,藝術與金融的關係益發密切,已從早期的藝術收藏發展至今日藝術品金融化,藝術品更成為分散風險的投資標的之一。根據花旗集團與萊坊公司甫於三月底發行的財富報告亦指出,2011年對藝術品投資深感興趣的富裕人士比例較2010年上升了25%。在此趨勢之下,加上全球藝術市場銷售額自2010年起展現了強勁的復甦力道,預期流入藝術市場的資金將有所成長,藝術相關金融商品的後續發展也成為關注的焦點。

       相關研究報告即指出[3]在其他資產市場下跌時,有些投資者會轉而利用藝術品分散其投資風險,導致藝術市場逆勢成長,這也說明了部分藝術品的抗跌特性以及為何其回復時間較其他經濟指標迅速。相關研究報告即指出在其他資產市場下跌時,有些投資者會轉而利用藝術品分散其投資風險,導致藝術市場逆勢成長,這也說明了部分藝術品的抗跌特性以及為何其回復時間較其他經濟指標迅速。

 

藝術金融化的發展與挑戰

  綜觀目前全球的藝術品投資方式,除了個人直接購入藝術品之外,普遍的作法為購置藝術基金或藝術證券。現行藝術基金的概念可追溯至1974年英國鐵路退休基金,有鑒於當時的石油危機以及股市蕭條,該基金為分散風險而轉投資藝術品。截至2014年,全球藝術基金市場規模估計約達12.6億美元,約有72檔基金刻正運作中,其中約55檔的基金設立於中國,規模達1.69億美元。此外,中國自2009年起陸續設立文化藝術交易所,作為藝術證券交易平台;盧森堡亦將建立歐洲第一個受政府監管的藝術交易所SplitArt,正式將藝術品證券化,成為可流通交易的金融工具。配合前述投資方式,藝術融資與貸款的業務也應運而生,可使投資者、畫廊及藝術經紀人靈活運用藝術品進行彈性財務操作,隨著越來越多高資產淨值人士進入藝術品收藏及投資領域,知名傳統銀行如德意志銀行、花旗銀行及美國銀行等也開始積極提供此類服務。然而,發展藝術基金以及建立藝術交易所仍有許多阻礙需要跨越。

 

2015年中國藝術金融的走向

  2015年初,中國文化部文化產業司發佈了《關於做好2015年度“文化金融扶持計畫”準備工作的通知》,對今年的文化金融扶持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文化金融扶持項目遍及文化產業的各大子行業,涵蓋了貿易、消費貸款等多個種類,從政策的持續跟進,可以看出中國撬動文化產業信貸融資的意圖。此外,「自貿區」、「一帶一路」的概念,將為中國帶來通商貿易的經濟效應之外,其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等效應也已經凸顯。在2014年12月26日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全體會議上,中國國務院決定推廣上海自貿區試點經驗,設立廣東、天津、福建三個自貿試驗區,並擴展上海自貿區的範圍;在全部試點區內,對於國家規定實施准入特別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資,暫時停止實施企業設立、變更等行政審批,改為備案管理。上海自貿區面積將從28.78平方公里擴至120.72平方公里。一方面,長期以來困擾藝術品的出入境等具體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進。同時,製造業出清過剩產能、轉型升級已經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重心之一。

 

臺灣藝術金融化的機會與挑戰

  與歐美及中國等主要藝術市場相較,我國現行法令仍將藝術品交易視為財產交易,尚未將藝術品納入證券交易法第六條所定義之有價證券,所以目前並無藝術基金或藝術證券等相關金融商品於市場流通。然而,考量全球藝術市場發展趨勢,以及兩岸金融發展的機運和競爭,將藝術品納入資產配置選項的投資策略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面向,亦成為藝術市場成長的一大助力。有鑑於世界經濟和財富重心東移,亞洲地區的投資動能及整體市場成長幅度勢必可期,台灣銀行產業不應該忽視藝術金融業務的開展,若能參考目前全球藝術金融化的作法以建構完善投資機制,除了能吸引更多個人資金挹注藝術產業,亦能磁聚銀行及保險公司等法人將藝術品納入多元資產配置或財富管理投資項目,估計可擴大現有藝術市場規模達三倍之多,使藝術投資成為帶動產業成長的強大助力。

台北藝術論壇十週年,特別規劃以藝術金融為主題,期待為台灣藝術金融業務的發展開啟第一扇窗。